全国服务热线:15364068073
当前位置:资讯中心->古今识人趣事->孟子——发掘人才的方法
孟子——发掘人才的方法
2020-03-27
孟子见齐宣王,曰:“所谓故国①者,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,有世臣③之谓也。王无亲臣④矣;昔者所进,今日不知其亡⑤也。”
王曰:“吾何以识⑥其不才而舍之?”
曰:“国君进贤,如不得已,将使卑逾尊,疏逾戚⑦,可不慎与?左右皆曰贤,未可也;诸大夫皆曰贤,未可也;国人皆曰贤,然后察之,见贤焉,然后用之。左右皆曰不可,勿听;诸大夫皆曰不可,勿听;国人皆曰不可,然后察之,见不可焉,然后去之。左右皆曰可杀,勿听;诸大夫皆曰可杀,勿听;国人皆曰可杀,然后察之,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。故曰:国人杀之也。如此,然后可以为民父母。”
注释
①故国传世久远的旧国。
②乔木指年代久远的高大树木。乔,高大。
③世臣累世立功的大臣。
④亲臣亲信之臣。
⑤亡亡失、亡匿。
⑥识知,此处有预先知道的意思。
⑦卑逾尊疏逾戚卑贱者职位超过尊贵者,疏远者职位超过亲近者。逾,音yú,超越。戚,亲近。
本章是孟子明告齐宣王:为君当谨慎辨识人才,留用贤臣,罢退不肖。
尊贤,是儒家在政治上的一项重要主张。国君选用贤臣,必须不分亲疏、尊卑,如果真是贤臣,地位卑下的,可以拔擢至高位,超越地位尊贵的;关系疏远的,也可以拔擢至高位,超越关系亲密的。人才的任用罢黜,完全以贤能与否作为标准,超越了“尊尊亲亲”的伦常要求,因此也就必须格外谨慎地进行考察了。
如何发掘贤者呢?众人的评价,当然是重要的参考。因为一个人的才能、学识是表现在外,别人得以观察到的。因此,透过旁人对某一个人的批评、观感,多少可以据以知晓这个人的大概。然而这毕竟只能提供大略的了解。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行事作风与处世原则,旁人不见得了解,所以,旁人的批评,不见得一定公允。因此,国君在选用人才时,还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,对于旁人的口碑、批评,要有所过滤。尤其不能仅以少数人的看法作为依据。如果观察的旁人,数量不多,哪晓得他们会不会党同伐异,嫉妒贤能,联合起来信口指鹿为马呢?哪晓得会不会居心不良,图谋不轨,一起滥用任免大权呢?即使是全国人的共同观点,国君都还得实际去察核清楚呢!因为某些有才识的人,往往是特立独行,不随流俗的,众人对他不见得有好的评价;相反的,乡愿之人,行为以讨好他人为准则,毫无气骨、智慧可言,却也博得好名声。
唯有亲见其贤良与否,才能做最好的判断。孟子此章,重点摆在劝说君主要有独立的判断力,不要为左右臣下所蒙蔽;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力,不要只凭耳闻。然而,君主的自主、自信,亦不能过了头。别忘了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”,也是古之明训,以自己的评价推翻国人的共同看法,应有十分坚实的理由、万分缜密的考虑才行。否则,轻易为之,也就成了刚愎自用。
Copyright 中南人才测评中心(第三方命题专家) .ALL Rights Reserved.
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金海路128号长沙国际研创中心A2栋1001 网站备案:赣ICP备10200863号-6TEL:15364068073